「阿勒泰可能連一個能獨立做白內障手術的醫生也沒有。」

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在哈薩克語中又指「金山」。但這個「金山」地廣人稀,位處在中國最西北的邊陲,往北翻過一座山就是俄羅斯,到烏魯木齊也得坐上一個小時的飛機。阿勒泰面積有10倍香港大,人口卻只有70萬。

而張宏偉醫生,很可能是阿勒泰六個縣裡,唯一能獨立做白內障手術的醫生。


張醫生正參與護瞳行動的白內障手術醫生培訓。負責訓練他的醫生來自烏魯木齊,也曾參與白內障培訓師的訓練。

阿勒泰人口的一半為哈薩克族,主要以畜牧為生。由於強烈的太陽光和紫外線,加上哈薩克族以肉食、奶酪製品為為主的飲食習慣,阿勒泰以至新疆的民眾容易患上白內障、翼状胬肉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疾。

短暫的夏天是牧民最忙碌的季節。牧民會帶同家人,背著帳篷,在山上居住數個月「打草」--- 收集和曬乾草,讓牲畜在冬天有糧可吃。阿勒泰在十月便開始供暖,意味漫長的冬天開始,氣溫可以低至零下二十度,直到翌年的五月為止。


因此阿勒泰普遍百姓對眼疾的認知很低,要提升公眾的眼睛健康教育也十分困難 --- 夏天找不到牧民,冬天進不了村。

張醫生說︰「阿勒泰民眾的意識不高,尤其牧民和少數民族,很多基本連普通話都不會說。而且他們可能初中畢業就放牧打草,幹活養家掙錢,很少機會也不願意到醫院來檢查。」公眾對醫療衛生沒有什麼意識,到有問題時才去醫院求醫,往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基層牧民如遇上眼疾,得靠坐鎮鄉村的村醫。不過村醫最多只能給病人眼藥水和藥膏,無法處理的個案便轉介他們到上級醫院。就算到縣醫院,懂得做眼科手術的醫生也不多。

張醫生解釋︰「眼科醫生的培訓週期長,畢業後要再進修五年才成為五官科醫生,八到十年成為眼科醫生。我們醫院培訓了一個大夫,但最後走了。」
雖然常常有不同醫療組織到新疆來為病人做手術,但最能幫得上忙的,就是在阿勒泰培訓眼科手術醫生,提供醫療器材。
- 張宏偉醫生


他說︰「雖然常常有不同醫療組織到新疆來為病人做手術,但最能幫得上忙的,就是在阿勒泰培訓眼科手術醫生,提供醫療器材。」

護瞳行動在阿勒泰的工作,就是培訓一條在偏遠地區都能駐紮的醫療隊,讓高質素的眼科服務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

護瞳行動曾委託羅兵咸永道發表研究報告《投資在視野》 ,指出每投資一美元來消除可避免失明,能為社會帶來四美元的經濟回報。三十三歲的張醫生指做眼科醫生的待遇不高,但是能為社會帶來極大的幫助。

「能看見病人由家人扶進來,自己走出去,肯定是成就!」平時不愛笑的張醫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