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針全球衞生》期刊發表最新報告預測,全球人口增長及老化,有可能導致失明人士由現時的3600萬人,在三十年內增加三倍至1億1500萬人。本來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杜絕所有可以治療和避免的失明。但一個「窮」字,可以令防盲之路加倍艱辛。

我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但罹患各種疾病的機會亦同時大增,例如白內障和糖尿病,後者更會影響包括眼睛在內的各種器官。在香港,良好的醫療體系和定時檢查可以避免上述老人病出現,但在落後的地區,情況則並不必然。

失明高發地區例如亞洲和部份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往往與貧困地區重疊。單是中國和印度,便瓜分全球失明人口接近一半。貧窮折磨意志,再加上失明,令患著生活更加困難。家庭不單失去勞動力,更有需要分配多一個家人照顧失明患者,令生活百上加斤。與香港不一樣,兒童失明更同時意味失去教育以及上游的機會。

貧窮令眼疾病人無法得到優質的眼科服務。部份病人住在偏遠的地區,必須單靠走路甚至騎馬騎驢大半天等原始方法,才到達最近的治療中心。不過就算找到醫護人員,出於專業水平不足,醫護也不一定能確診或幫忙病人,患者也可能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刺針》另一個發現是,55% 的視障人士為女性。礙於家庭主導權由男性全權掌握,女性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所以不理解自己罹患的眼疾,也缺乏知識和勇氣要求治療。「男女授受不親」的概念在落後與傳統的社區根深柢固,宗教原因也往往令女性無法遠行求醫、拒絕男性醫護人員醫治等。

今次的報告為政府和社會敲響警號,面對人口增長和老化,各國政府必須就防盲工作進行長遠和深入的探討。世衛數字顯示,每五個失明個案裡,有四個是可以避免的。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沙眼等眼疾,通過20分鐘的簡單手術,全面的衛生和預計計劃,或者一劑簡單的抗生素便可以治療,減少失明人數暴增。

護瞳行動曾經估算,每投資一美元消除可避免的失明,讓恢復視力的患者重投工作和教育,能為社區帶來四倍的經濟回報。透過訓練醫護人員、提供醫療器材和進行公眾教育,在落後地區建立一支駐守的醫療隊,能有效消滅可避免的失明,為更多人帶來新生。

*原文刊登於2017年8月4日立場新聞

Topics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