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連結企業和慈善信念
戴潔瑩搭橋舖路為護瞳


相信許多人都會同意,商界的營運經驗,能協助慈善團體以新角度來實踐理念。戴潔瑩(Agnes)剛巧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和服務非政府組織的背景,護瞳行動十分幸運能邀得Agnes與我們在香港「瞳」行五年。

Background Image


踏入慈善圈的契機

Agnes是護瞳行動香港辦公室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她擁有在中國、香港、澳洲以及美國財經界工作的經驗, 曾管理投資顧問公司和初創企業。一腳踏進慈善團體的圈子,Agnes憶述是因為當年認識了一家在中國大陸服務愛滋遺孤的慈善機構。機構的創辦人在美國名牌大學畢業,又是銀行家,竟也放下身段,到窮鄉僻壤服務有需要的社群,Agnes非常佩服創辦人的魄力,其身體力行也令她深受感動。

曾跟隨這家機構到訪中國的農村,她說︰「鄉村的貧窮狀況令人難以想像,我第一次看到時非常震撼。整個團隊十分熱心,許多義工不計回報地付出,創意澎湃,CAN-DO SPIRIT(一定得的精神)滿滿。」這些愛滋病孤兒長大後,許多人成為跨國公司的高層,仍會回到昔日的村莊去,探訪和幫助下一代愛滋遺孤。這種傳承的態度,在Agnes心中種下繼續助人的理想。 

Background Image


送人一雙眼睛 讓人重生

回到香港,Agnes開始著眼服務本地的慈善社群,成為多個慈善團體的義工和董事會成員。跳舞是其中一樣Agnes的強項,她便曾經跳社交舞為不同團體籌款,其中更包括護瞳行動呢。

Agnes在2018和2019年期間也曾因健康需要休息了一段時間。期間她推卻了一些慈善團體的工作,但仍然繼續支持一家服務本地社區的機構,以及擔任護瞳行動顧問委員會成員。

她特別強調保留護瞳行動的工作,因為感受到失明對生活質素的影響。右眼曾經患白內障,Agnes說︰「缺乏健康的視力,比較難照料自己的生活,失明更與許多社會問題息息相關,例如欺凌、貧窮和男女不平等。」

「護瞳行動在25個國家服務,多年來做了超過250萬宗手術為人恢復視力,在服務當地與醫院合作直接訓練醫護人員,以後便可以在最貧窮的村落服務,醫生更可以訓練其他醫護人員,就是這些原因,令我覺得機構說服到我,繼續與護瞳行動合作。」 

「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因為資源和能力有限,失明後生命很難有其他選擇。如果能為他們恢復視力,送他們一對眼睛,他們便能自力更生,照顧到自己,開拓新的收入來脫貧,回復尊嚴,令他們生命的道路完全改變。」

Background Image

Agnes曾在一商業晚宴,矇眼跳社交舞為護瞳行動籌款。


扭轉慈善等於免費的迷思

除了出於助人的心願,Agnes出身自商界,她的經驗和人脈關係在她服務多個慈善團體、包括護瞳行動的路途上也大派用場。

Agnes認為一般非政府組織在開拓人脈關係和管理方面需要更多幫忙。她說︰「護瞳行動是國際機構,所以管治方面已經做得很好。在過去幾年我也有向朋友介紹護瞳行動的工作,因此促成了與一些商場的合作,舉辦公眾教育活動,提升社會了解可避免失明。」

她也希望能扭轉一些捐款者的誤解。一些捐款者不了解慈善團體運作,好像認為捐款不應用在招聘人手上,可是項目的運作需要人手執行和管理; 又或者明確表示只有興趣投資教育,不會捐助失明,「但是失明和教育是有關係的,缺乏視力有怎樣去讀書呢?」

全球超過一半的失明個案都因白內障而起。曾動白內障手術的Agnes說在香港進行手術並不便宜,但護瞳行動在偏遠地區平均以港幣150元便能為人恢復視力,特別是創辦人霍洛教授提出自行興建工廠生產白內障人工晶體,大大降低復明手術的成本,提升貧困人士獲得白內障手術治療的機會,「真的很厲害!」

談及將來,Agnes表示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下,有能力的人都慷慨解囊,在疫情中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少人都會傾向先捐助抗疫、挽救生命,例如購買口罩和個人防護裝備予有需要人士。她預計疫情令經濟大受打擊,連鎖效應下基層人士會失去工作,面對更大的經濟危機,失明這種「不緊急」的需要會受忽略,病人因經濟問題不願求醫,公眾也未必會率先捐款救助失明。

「恢復視力非常重要,好多人根本不希望伸手去討生活。他們不想感覺無助,能夠再次看見,人便能回復尊嚴和自立。」Agnes認為護瞳行動在未來應繼續訓練下一代醫療人員,「眼科醫療要可持續發展,需要新一代的醫生來接棒,這個梯隊不能中斷。擁有健康視力才能繼續為生活打拚,希望公眾能繼續捐款支持護瞳行動在全球為人恢復視力的工作。」

有關護瞳行動

護瞳行動矢志助人重拾光明。我們提供基本的眼科服務、確保住在偏遠地方數以百萬計的人能恢復視力,過正常生活。自機構成立至今,我們已為超過250萬人恢復視力。 

瀏覽我們的YouTube 頻道,了解我們的工作目標。
按此訂閱電子通訊,定時接收眼健康知識。
或讚好我們的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