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可以如何做?保障基層視力健康,讓患上可以治療的眼疾者重拾視力、自力更生,是一個方法。中國是失明和視力障礙的高發國家,失明人口佔全球20%。剛過去的2020年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協會共同發起「視覺2020」全球倡議行動的收官之年。20年來中國在防盲治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在人口增長和老化的雙重壓力下,未來的防盲挑戰着實不少。

中國衛生部在1999年簽署「視覺2020」宣言,成為第一批承諾消除可避免失明和視力損傷的國家之一,並於2006年推出了《全國防盲治盲規劃(2006-2010年)》,將眼健康納入全國醫療體系,成功消除沙眼這種公共傳染性眼疾,並以白內障為主要的治理目標。

白內障是全球最多人患的致盲眼疾,調查指出,中國50歲或以上失明患者,約50%的成因都是白內障(註1)。自「視覺2020」發起以來,許多本地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重點關注消除白內障積壓個案,在全國投入資金提供或補貼白內障手術,解決手術量不足問題。全國性的「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等項目陸續開展,政府也同時增加對非政府組織和專業眼科醫療機構工作的支持。中國近年白內障手術量大增,每百萬人白內障手術宗數,已從1988年的83宗,提升至2017年的2205宗,約30年間提升了約26倍

結構性問題待解決
不過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仍待解決。首先是中國人口基數大,百萬人口白內障手術率與許多已發展國家仍差距很遠。另外人口老化快速,估計到2050年中國近半人口都會達50歲或以上;恰巧80%的失明,如白內障、糖尿上眼、青光眼等,影響的是50歲或以上的人。

沿海和內陸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差距依然巨大。中國醫療以地域作功能定位,村鄉鎮並無發展眼科診療能力,病人必須到縣級或以上的醫院做專科檢查和手術,但農村地區盲情調查顯示,農村地區失明患病率可以比全國平均值高約兩倍,白內障仍然是主要的致盲原因。鄉村醫生缺乏進行眼疾篩查的知識、能力和工具,留守鄉村的長者更以為看不見很正常。

另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明顯轉變,代謝性相關眼病、高度近視引發的眼底病變等逐漸成為主要的眼病。例如大概每10個中國人便有一個患糖尿病,但公眾或基層醫務人員連糖尿病會影響視力也不知道。而包括近視、老花在內的屈光不正個案急升,青少年近視人口急增更引起總書記習近平關注,要求各部門跟進解決。可是全國只有少於3000名合資格的視光師,遠遠不足以應付需)。

關注基層更重要
經過20多年,中國的防盲工作已經由非政府組織慢慢轉到政府手裏。應對白內障的治療技術、篩查、轉診、教育和醫療保險等都已相對成熟。在今後的5至10年,如何將沿海城市成熟的技術和經驗補足到中西部地區,發展基層醫療,將成為防盲關鍵。

護瞳行動已在中國工作20多年,我們每去一個新服務點做基線調查,都會發現村鄉鎮的醫生大部分未接受過眼科培訓。因此除了在省級醫院培訓尖端技術外,更重要的是關注基層,在鄉鎮建立初級眼健康服務,提升基層人民及早篩查和診斷的意識和建立轉診機制,以免眼病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另外政府應為眼健康服務提供固定經費。眼健康不僅是單純的健康議題,更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機會。固定的經費能更系統地支持眼健康服務發展和規劃,令相關服務變得更為持續。

近日醫學期刊《刺血針》發表報告指出,在2020年東亞和南亞因為失明和視障,共帶來相當於港幣逾1.2萬億元經濟損失。有份參與研究的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教授亦認為,必須加快增加眼疾治療資源,協助患者重拾視力和快速改善生活和生計。人人都應該有看得見的權利,而緩減失明和視障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作者為護瞳行動中國辦公室經理黃憶雯
原文刊明報

註1︰Causes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in the 2006 and 2014 Nine-Province Surveys in Rural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