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星期大時的發現 – 原來她,一直看不見父母親
當珊妮絲六週大的時候,她的父母便覺得女兒有點不妥。二人逗珊妮絲玩,但小寶寶活像看不見父母親。媽媽曼麗說︰「我們等呀等,希望事情有轉機,可是情況還是老樣子。我們到醫院去,那兒的人告訴我們,事情會轉變的。」
不過情況沒有改善,只有爸爸和媽媽的心情愈變失落。醫生告訴曼麗,珊妮絲需要動手術來恢復視力。可是一家人住在狹小的鐵皮屋子裡,每天收入只有16港元,連到醫院的交通費也負擔不起,更遑論昂貴的手術費。
珊妮絲日漸成長,到九個月大時曼麗和丈夫仍找不到解決辦法,眼見珊妮絲快要錯過發展視力的黃金期。失明的威脅愈走愈近。
「如果不去嘗試,他們可能終身失明,到七十、八十、九十歲。」- 兒童眼科醫生奧蘭多
奧蘭多醫生一接到珊妮絲的個案,便盡快安排九個月大的小寶寶做手術。曼麗媽媽在醫院中焦慮地等待愛女完成手術。手術大約一個小時,走廊迴盪著其他孩子的哭聲,愈發叫曼麗擔憂。富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安慰曼麗,陪伴憂心的媽媽走這一程路。
手術後的廿四小時,曼麗抱著女兒在懷中輕搖。奧蘭多醫生慢慢掀起珊妮絲的眼罩。珊妮絲輕輕地哭起來,圓圓的眼晴漸漸適應房間的光線。她坐起來環顧周圍 ,第一次看著母親,感受看得見的快樂。曼麗不禁笑逐顏開。
在手術後的一年,護瞳行動再次探訪珊妮絲一家。那個眼晴缺乏焦點的嬰兒,已蛻變成開朗、好動、活潑的小女孩,在家裡的後園四處追逐雞隻奔走,發掘身邊美好的事物。已經兩歲的珊妮絲,將有機會上學,把黑暗的歲月拋在後頭。
幸運的珊妮絲,因著父母的愛和受訓於護瞳行動的眼科醫生,重拾視力而改寫人生。但其他孩子能像珊妮絲般幸運嗎﹖十個失明個案,有九個可以避免。
護瞳行動深信,沒有人應該因為年齡、身處的地方或者貧富而遭剝奪優質眼健康服務的權利。能否得到眼科治療,不應由一個人的出身而決定。
救盲力量,有您的支持,能救得更多更遠
您的支持,能讓護瞳行動訓練更多醫生、護士及其他醫護人員,在偏遠落後地區提供優質的眼科服務,讓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希望白白看著有機會治癒的眼疾,變成永久失明。
護瞳行動與伙伴醫院亦會合作推行外展工作及流動眼科檢查,令更多有需要的病者得到治療。
我們與社區組織合作,為曼麗及珊妮絲等女性和兒童,提供正確的資訊,讓她們知道治療是存在的,以及如何獲得協助。
恪守十年的救盲理念:握住每刻救盲的機遇
李駿睛 護瞳行動(香港)辦事處 總幹事
我在護瞳行動工作的時間,每一刻都是意義深遠,但最深刻的是一次是初赴柬埔寨項目考察時,有一幕出現在眼前的景象,現今仍歷歷在目——我見證了一個罹患雙眼白內障的幼兒- 珊妮絲迎來「除下紗布的一刻」。
當手術繃帶除下時,一張稚嫩臉龐的幼兒因初見母親容顏而綻放驚嘆的一瞬間——此情此景深刻鞏固了我對救盲使命的信念。因為視力健康其實是普世所需。世人若要長壽,必須正視視力健康挑戰的問題,然而眼睛健康的題議多數仍視其為邊緣議題。
復明之舉不僅極具其價值,更是打破貧困循環的重要藥引,同時可以推進性別平等、尊嚴老年等社會目標。我們都相信,視力與人類尊嚴及發展機遇的關係環環相扣。香港辦事處成立十週年之際,「因復明而重生」的信念一直是我們護瞳行動的工作。奠基於此十年耕耘,我們正拓展區域服務規模,深化復明傳承的印記。
「看得見」的可愛 每一雙新生兒的眼睛,都值得擁有光明

常見眼疾,其實能救!
究竟哪些常見眼疾會影響兒童,導致他們失去視力,往往取決於國家的發展狀況。在發展中國家,失明有多個源頭:因麻疹感染而引致角膜疤痕、維他命A匱乏、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沙眼和白內障。護瞳行動專注和合作夥伴同心協力,預防或治療以下病症,以免兒童視力受損:

白內障
兒童患上白內障,及早發現和治療十分重要,以充分減低對兒童視力發展的影響。兒童白內障並不常見,可交由兒科眼科醫生處理,雖然手術較成人白內障複雜,但仍可順利治療。手術後的視力康復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沙眼
兒童往往較容易感染沙眼,尤其是在沙塵滾滾的貧窮國家,因為這些國家通常缺乏水源,衛生欠佳。世界衛生組織贊同採取全面策略S.A.F.E.,以治療和預防沙眼,當中包括進行眼皮手術、派發抗生素、培養清潔臉部的習慣,以及改善社區環境,加強衛生和提供潔淨食水。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
嬰兒若過早出生,視網膜和周邊的血管仍未完全發育。他們通常要留在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接受補充氧氣治療,來與死神搏鬥。雖然補充氧氣有助早產嬰兒存活,卻有可能嚴重損害視網膜血管的發育,令兩眼的視網膜出現疤痕,導致失明。因為醫學進步,增加早產嬰的存活率,但產後服務水平卻追不上,因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在中等收入國家尤其常見。

兒童失明
許多兒童眼疾若不好好治療,可導致永久失明。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是一大難題,因為不少家庭普遍欠缺基本眼科保健服務。研究指出,全球每分鐘就會增加一個失明兒童,急需我們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