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 還是兒童健康要緊…
不少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但要跑得遠,家長更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健康。小朋友的學習高達四分之三透過觀察及模仿完成,因此視力健康能為孩子的全人發展打下重要基礎。護瞳行動顧問醫生林傑人,為各位家長介紹四種常見的兒童眼毛病﹐及早預防及治療才能讓小朋友跑得更遠。
四個主要都巿兒童眼疾
一、近視
與許多亞洲城巿一樣,近視是香港最常見的兒童眼毛病,特別是小朋友經常留在室內活動,很少接觸自然光,會令近視加深速度加快。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至2017年的「兒童眼疾普查計劃」調查超過4,000名6-8歲學童發現,6歲兒童患近視的比率為13%,8歲組別已升至41%。
而隨兒童過渡到青少年階段,近視佔人口的比例更會愈來愈高。過深的近視會在成年後引起不同的眼疾,例如飛蚊症、視網膜脫落或提早患上白內障等,要保持眼睛一世健康,就要由小做起。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小朋友每天接觸自然光至少40分鐘有助減慢近視加深,家長可考慮在小朋友的日常時間表加入戶外活動一項。
二、 斜視和弱視
斜視和弱視在港童中甚為普遍。斜視是因為兩隻眼無法協調來觀看事物,視軸沒有望向同一方向,例如一隻眼望向前,另一隻眼卻望向其他方向,腦部會自動選擇望向前方的眼睛,另一隻眼因而甚少使用,便有可能發展成弱視。若發現小朋友有斜視一定要立即求醫,生怕是因先天性白內障或腫瘤等導致。治療大前題是先治弱視、再治斜視。
斜視分為外斜視或內斜視,也有機會出現上下斜視的情況。出生時若孩子遠視較深,便會造成內斜視或俗稱「斗雞眼」,患內斜視的眼睛因較少使用便會發展成弱視,可透過配戴眼鏡和訓練矯正。弱視治療必須在八歲視神經完成發展前進行,否則會很難根治。為了美觀原因要矯正的斜視,則可以稍後以手術解決。
三、 眼睫毛倒生
有一次我在電台分享,編導提到他的女兒有眼睫毛倒生的情況,怕會刮花眼角膜,問是否需要做手術。若觀察到孩子經常眨眼、揉眼、容易流淚或眼睛經常出現分泌物,便要檢查眼睛。睫毛倒生可能因為眼瞼贅皮,即下眼瞼肌肉過多或過厚,把睫毛推向眼球,情況在嬰兒時代便會出現;也有少部份是因為睫毛生長情況異常。睫毛倒生可透過手術解決,也會因應孩子成長時臉部改變而消失。
四、眼挑針
小朋友有時會生「眼挑針」父母或會以「熱氣」解釋或責備小朋友手多揉眼。眼挑針其實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眼挑針可能因為眼睫毛毛囊發炎,只要拔走眼睫毛便可。另外小朋友生眼瘡或「麥粒腫」,則主要因為油脂分泌堵塞造成,一般家長可以替小朋友用熱毛巾敷患處,但若情況持續,便一定要求醫或以簡單手術解決。
眼科醫生教你留意5個眼疾警號
總體來說兒童經常患的眼疾因人而異,也難一概而論,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理想的做法是立即求醫,避免情況惡化。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有持續遇到以下問題,便要提高警惕,以防萬一︰
一、經常眨眼或揉眼
二、經常流淚
三、眼睛出現異常的分泌物
四、孩子經常歪著頭或瞇著眼看東西
五、孩子表示怕光
原文刊︰Urban Life Health 健康新態度
常見眼疾,其實能救!
究竟哪些常見眼疾會影響兒童,導致他們失去視力,往往取決於國家的發展狀況。在發展中國家,失明有多個源頭:因麻疹感染而引致角膜疤痕、維他命A匱乏、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沙眼和白內障。護瞳行動專注和合作夥伴同心協力,預防或治療以下病症,以免兒童視力受損:

白內障
兒童患上白內障,及早發現和治療十分重要,以充分減低對兒童視力發展的影響。兒童白內障並不常見,可交由兒科眼科醫生處理,雖然手術較成人白內障複雜,但仍可順利治療。手術後的視力康復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沙眼
兒童往往較容易感染沙眼,尤其是在沙塵滾滾的貧窮國家,因為這些國家通常缺乏水源,衛生欠佳。世界衛生組織贊同採取全面策略S.A.F.E.,以治療和預防沙眼,當中包括進行眼皮手術、派發抗生素、培養清潔臉部的習慣,以及改善社區環境,加強衛生和提供潔淨食水。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
嬰兒若過早出生,視網膜和周邊的血管仍未完全發育。他們通常要留在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接受補充氧氣治療,來與死神搏鬥。雖然補充氧氣有助早產嬰兒存活,卻有可能嚴重損害視網膜血管的發育,令兩眼的視網膜出現疤痕,導致失明。因為醫學進步,增加早產嬰的存活率,但產後服務水平卻追不上,因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在中等收入國家尤其常見。

兒童失明
許多兒童眼疾若不好好治療,可導致永久失明。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是一大難題,因為不少家庭普遍欠缺基本眼科保健服務。研究指出,全球每分鐘就會增加一個失明兒童,急需我們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