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眼睛護理帶到孟加拉的陶藝工匠身邊

世世代代,孟加拉的工匠不僅塑造陶器,更塑造了身份、文化與歷史。陶藝的根源可追溯至古代文明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以及在瑪哈斯坦加爾、帕哈普爾和邁納莫蒂的考古發現,陶藝是孟加拉文化遺產的驕傲象徵。
如今,雖然工藝在風格和技術上不斷演變,但維持這項傳統的工匠正面臨嚴峻挑戰:眼睛健康惡化。
陶工長時間工作,周圍充斥灰塵、灰燼、煙霧及強烈陽光,每天收入約250孟加拉塔卡(約港幣15元)。這些環境使他們容易患上眼疾,包括因空氣微粒造成的角膜擦傷、慢性乾眼症、煙霧刺激、白內障、屈光不正及青光眼。

孟加拉庫米拉比久普爾的陶工參加由護瞳行動及Bangladesh Jatiyo Andhay Kallayan Samity (BJAKS) 舉辦的眼睛健康講座,學習如何在工作中保護視力。
圖片來源: Roksana Kamal
由於缺乏適當護理及預防意識,許多陶工正承受原本可以避免的視力損失。
護瞳行動在澳洲政府透過澳洲非政府組織合作計劃(Australian NGO Cooperation Program, ANCP)的支持下,最近於陶藝聞名的庫米拉比久普爾舉辦了一場眼睛護理講座。
講座由Bangladesh Jatiyo Andhay Kallayan Samity (BJAKS) 資深醫務人員主持,吸引62位當地陶工參加。參加者獲得實用指引,了解工作中常見的眼睛危害、預防護理技巧,以及定期眼科檢查的重要性。
透過提升意識及資訊獲取,護瞳行動正協助這些工匠保護他們最寶貴的工具——視力。

一位孟加拉工匠仔細在陶器上雕刻精緻圖案,延續國家的陶藝傳統。
圖片來源: Roksana Kamal
我們在孟加拉的工作
孟加拉擁有超過1億6,400萬人口,是全球第八大人口國。儘管已有進展,仍有數百萬人受可避免的失明及視力障礙影響:
- 75萬人失明
- 超過600萬人視力受損
- 75.8%的失明由白內障引起
- 近130萬名兒童因屈光不正導致低視力
- 超過1,000萬人患糖尿病,其中185萬人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
自2008年起,護瞳行動與政府機構及當地合作夥伴攜手,致力消除孟加拉的可避免失明。
我們的工作重點包括白內障、屈光不正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透過:
-
培訓及提升醫療人員技能
-
翻新及配備眼科護理設施
-
將眼睛健康融入一般醫療服務
-
提升公眾對眼疾預防的認識
護瞳行動亦是首個在科克斯巴扎爾為羅興亞難民提供眼科服務的機構,為全球最脆弱的人群重建視力。
透過這些努力,護瞳行動正協助建構一個未來,讓孟加拉不再有人因可避免原因而失明或視力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