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男孩子特別教父母頭疼。他們活潑、好動、四處跑,坐不定。

住在雲南山上的小龍,同樣教他的爸爸和祖母掛心不已。像其他孩子,四歲的小龍喜歡騎三輪車,也會拿著筆在紙上亂塗。不過最叫家人擔心的,是小龍的眼晴。



當小龍還是手抱嬰兒的時候,家裡便發現他雙眼有問題。爸爸指小龍會靜靜盯著東西,尤其喜歡看著燈泡。他會嘗試抓豆豆,但抓不到的時候比較多。在紙上塗鴉時,小龍會把眼晴鼻子湊近紙張,在紙上不停地畫圈圈,有時會畫在手上。他走路會跌倒,也曾試過弄傷臉龐。小龍喜歡騎三輪車,在屋內轉來轉去,但家人不讓他在屋外騎,怕他會跌下山坡去。


可能因為看東西不清楚,小龍安靜的時候比較多。他特別喜歡黏著祖母,常常要祖母背著他四處行。
爸爸說︰「他睡覺時叫奶奶,肚子餓也會叫奶奶。」

小龍的父母長年不在家,遠在廣東省的工廠打工,每年只會回家一次,每次都要坐上一天的車。家裡只有祖父母照顧小龍和他兩歲的妹妹。全家六人的生活開支,就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全家每年收入只有數千元,屬於國家特級貧困戶。

為了養家,祖母在家門前種茶葉和玉米。倆嫲孫相依相傍,祖母下田時小龍也會跟著去。祖母會用欄把小龍圍起來,防止他跌下山坡。小龍要睡覺時便喊祖母舖床舖,然後兩嫲孫便黏著一起睡。平日要買菜,祖母得揹著小龍,走兩個小時路下山,到巿場去買東西,然後再走兩小時回家。雖然有麵包車會經過他們的家,但每趟要十塊錢,祖母還是走路的時候多。

家裡嘗試過帶小龍到村子附近的醫院檢查,可是爸爸引述醫生說︰「眼睛的毛病是生成的,沒有什麼辦法。」家裡仍然對小龍的眼睛問題摸不著頭腦。
 


小龍一家本身是彝族,住在山上的小屋裡。他們下山之路是蜿蜒的泥路,路太彎,如果下大雨大石會從山上滾下來,車輛便無法行駛。縣政府正在舖設水泥路改善交通,因此日常路段會關閉,每月只會開放幾天供車輛行駛。

雲南的地理環境使病人求醫額外困難,偏遠的村落和鄉鎮欠缺基本的眼科服務,民眾對眼疾普遍不了解。住在遍遠山區的民眾,一般只能依賴村裡的醫生,或不定時的眼疾篩查隊到來,才能治療各種眼病。

小龍的眼疾,是護瞳行動的伙伴醫院文山州人民醫院,到他的村子進行篩查時才發現的。主診醫生發現,小龍因為天生白內障而看不清楚,同時患有眼球震顫,只要及早治療,還是有機會恢復視力的。

白內障手術會移除眼睛裡渾濁的晶體組織,然後植入人工晶體(IOL)代替原本的天然晶體。對眼疾不太了解的小龍爸爸問︰「這個晶體能用多久﹖用幾年後要換嗎﹖摩托車才用幾年,(晶體)用久了會不會壞﹖」小龍由於年紀小,手術後需要配戴眼鏡,讓眼睛學習觀看,晶體一般不用更換。


白內障手術翌日,當眼罩脫下時小龍在適應房間裡的光線後,不出幾分鐘便伸手去抓醫生手上的玩具,一個小時後已經自己玩玩具車和堆積木,不再需要祖母的貼身照顧。雖然小龍仍然需要把眼睛貼近紙張才看到東西,但醫生說他能夠上學的機會十分大。

爸爸臉上滿上笑容地說︰「他到五、六歲才要上學,我希望供他上學,只要成績好,我借錢也會讓他讀書。」

小龍回到家,終於能當一個普通的孩子。他喜歡與鄰家的小朋友和妹妹玩一些以前從未玩過的遊戲,在祖母適當的照顧下能自己用餐、上廁所。小龍孩子找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雖然是平凡但卻也是無價的幸福。